【产品尺寸】55*25*40厘米
【包装尺寸】52*30*48厘米
【作品毛重】11公斤
【钧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德宝城:中华钧瓷文化的践行者】
德宝城系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战略合作单位,高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旗,凭借十余年礼品行业经验、专业化的设计运营团队,致力于打造中国工艺礼品第一品牌。德宝城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与全面开拓创新相结合。
德宝城钧瓷作品依托禹州神垕生产基地,采用古法钧瓷制作工艺,不断根据广大客户需要推陈出新。德宝城钧瓷以先进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受中外各界人士亲睐,为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和室内陈列的艺术品,出口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德宝城”缘起《易经·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最大的功德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大的宝贝是得位。“有德者居其位”是志士仁人的孜孜以求,然而古今中外真正能“得其位”者又何其少也!孔子有德无位,怀经世济民之才却不能真正为国家所用,就不能对人民有应有的、更大的好处。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德宝城”这一平台,集中企业内外部志士、达人、精英的聪明才智,让“有德者有位”,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形式推介给广大民众。
【魅力:钧瓷的神奇窑变效果】
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是对钧瓷窑变效果的真实写照。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涅槃:周总理关怀下中国钧瓷的复兴】
北宋时期,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很快停顿败落。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
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
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向来访的哈沙克斯坦总统扎尔巴耶夫赠送国礼钧瓷摆件。
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著名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
【特色:窑变、乳光、铜红釉共同编织的神奇艺术】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钧釉的乳光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钧瓷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宝贝评论
宝贝与描述相符0分